活动动态

天电法找水读图经验之八 ---天电法找水野外工作方法概述

发布时间:2018年24月04日 分享至: 

野外工作是找水工作的基础,野外工作不科学,或做不好,即使图做的再好,就图论图,再高明的分析师也是找不出好水来的。

   1.找水与天气预报不同。天气预报追求的是预报准确,找水追求的应该是优选井位,即确能在允许深度允许范围内该地质条件下,优选出一个最佳井位,不必过多的追求预测诸如见水深度,出水量等物探难以胜任的任务。真正能优选出测区内在该地质条件下相对的好井就是最高水平。因此野外工作必须围绕优选二字开展工作。

   2.地质是物探解释工作的依据,不研究地质只去测图就是瞎测。因此每到一个测区都要首先研究当地的地形地貌,地层岩性,地质构造,补给排泄,埋藏条件,大体确定哪些区段可能是富水的区段。

   3.修水库要有流域面积,打井也要有一定的补给面积。在接近分水岭的地区选择“两山夹一沟”之类的地形无疑是可取的。在非溶岩地区,水位随地形起伏,“山多高水多高”,地势略高略低不是最重要的。石灰岩地区在小范围内有个区域水位,“地越高水越深”,在同样的地质条件下打低不打高。

   4.从已知到未知是物探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。在一个测区就近找一个已知井,在井旁测一个二极剖面,测几个点就能看出当地的地电结构,与待分析图件进行比对,按图索骥,无疑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好方法。地质条件的变化是无限的,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,有些地电条件是出乎预料的,更会出乎某一个人的经验判断,为避免误判更应与已知井比对。

   5.在灰岩地区,断层附近大多是富水的,但仅靠天电法分析断层有一定难度。只要岩石有所出露,就应以地质踏勘为主,多跑多看去寻找断层。要学会识别断层的本领。即使看不见断层,也要找岩石产状突变或倾角变陡的地方选择测线。在山区冲沟很多,大多是冲刷侵蚀而成,“逢沟必断”之说不能一概而论。

   6.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。在灰岩地区经常会有季节性泉水,都是特殊地质条件形成的,可在其附近做多频剖面分析。季节性泉在汛期水量越大汛后时间越长越好。出现在山坡上的季节性小泉子往往是被隔水层托住的上层滞水,无利用价值。

   7.在基岩隐伏地区若测区较大,在做多频之前要先用三频等科学的方法进行扫面,把整个测区测控住,优选出若干地段再做多频,否则只测1~2条二极剖面选的点无法说明是本测区最优的点。用非科学的方法,例如用日本动画片“金田一少年事件簿”第95集中哄孩子的铜条(美其名曰寻龙尺),手拿两根铜条满地里比划,所谓找出来的点等同盲打,全靠碰运气,达不到优选的目的。

   8.多频剖面中电性的变化大多直接反映的是岩性的变化(岩性间接反映裂隙率),少数情况下直接反映的是裂隙率的变化,而对断层和岩石的走向倾向较难辨别,用来找断层的效果不如联剖。因此,若场地较大,选择测线时不宜以研究产状为目的,也不宜在一条线附近测量占用时间过多,而应把测线的距离尽量拉大,参照“甩开勘探”的思路进行布线。

   9.不论三频还是多频,测线方向理应以垂直走向为好,但在基岩隐伏地区岩石产状大多不明,因此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都应布置测线。在用三频优选出的线段中至少要再选择两段进行多频测量,再次进行优选。多频测量并非点距越小越好,同样的工作量,点距适当加大测控的范围大一点利大于弊,建议以2~5米为宜。

   10.鉴于天电法的信号源不稳定和天然电场的干扰因素多等特点,为保证数据和图件的可靠性,要尽量进行重复测量。把前后两次测出的图中的异常点进行比对,比对结果有三种可能:一种是两次差异很大,面目全非,说明干扰严重,可换地另测。二是有的异常未变,有的异常两次不一致,可留同排异,去伪存真。三是基本或完全相同,可根据其数值大小、岩石性质、计划深度、水位深浅等做出判断,确定是否可以定井。为节省时间也可只对有可选点的线段做复测,选择一致性好的畸变点研究其富水的可能性。若不复测就认定是异常点定井,风险太大。这是天然电场的特点,与仪器的稳定性无关。

   11.找水工作不是如同高程测量那样死板的测量工作,而是更像诊断疑难病症一样的研究工作,不能简单从事,不能怕麻烦,要有足够的工作量,若任何调查研究和地质勘察工作都没有做,只测了一条线几个点就去就图论图是做不到优选的,打干眼也是在所难免的。

   12.概括起来,能优选出一个好井位的四个要点是:

    选择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物探方法;

    要有足够的工作量,把业主允许打井的范围全部测控起来;

    反复测量,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靠;

    物探与地质结合,经验与理论结合,正确解读隐藏在数据中的无字天书。